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工作动态 正文
如何实施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专题论坛在南京召开

2019-11-06 13:52:40 文/记者 北京科技报 李荔 编辑 刘昭


8-题图.png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已逐渐滲透到各行各业,并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小学校应该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11月1日下午,2019年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上,以“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组织机构为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为会委员,来自科技界和教育界的6位专家及教师,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熊璋: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应将知识教育转向素养教育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现状是怎样的?人工智能教育是否涉及伦理问题?如何维护人工智能教育健康发展?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计算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璋以《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与人工智能》为题,对这三大问题做了简要阐述。

8-01熊璋.p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计算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璋

他提出,目前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还有一部分停留在给学生讲解操作、实践、劳动、编程、3D打印、机器人等知识层面,严格意义上算不上“入门”,只是在信息技术的“门口”转悠。

熊璋认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路线应将技术转化为科技,应将知识教育转向素养教育。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目标应将国家意志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中小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树立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精神,践行信息社会责任。

他指出,人工智能是高速发展的科学,新发展就有新冲击、新挑战,就会有一定新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伦理问题不会一成不变,会不断发展,会不断完善,维护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和健康发展任重道远。对此,学校应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渠道,人工智能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体系,明确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所有的教材要保证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培养一线的学校老师,并动员社会舆论和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健康的发展。

赵力:教育科技产业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影响与应用》为题,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过程,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等内容。

8-02赵力.png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力

赵力介绍,在2019年教育发展蓝皮书中提到,智能教育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智能教育环境,打造智能型教师队伍,实现差异化教学等服务,以推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变革,促进学习者核心素养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从市场的角度已预测到,人工智能教育市场的规模非常庞大。人工智能让教育从过去“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他说,如今,教育科技产业正在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时代。1.0阶段的教育产业,以教师为核心,无论是线下培训机构或者在线教育公司,均以“时间”收费,本质是“服务”产业。而2.0阶段的产业应是以学生为核心,将基于大数据,以“效果和效率”为考量标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李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尤为重要

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AI算法研究员李烨以《人工智能技术现状和人才培养规划》为题,从专业角度谈及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背后主要的支持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等内容。

8-03李烨.png

▲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AI算法研究员李烨

 李烨介绍,上世纪50年代,英国天才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最早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图灵提出,人工智能是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不仅拥有感知(听见、看见)能力,还能够理解听见和看见的这些事物。80年代又有一个新的领域——机器学习带来了人工智能的第二次高潮。至今,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促使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巅峰。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比较成熟的领域,主要包括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未来,信息、数据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资源。

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来说,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基础课。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学习一些人工智能的科普教育,比如少儿编程。她希望,青少年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自己学会了某种语言,或者会写某些代码,而应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思维能力。这才是学生们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技能。

樊磊: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应贯彻教育的始终

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如何?教育如何创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樊磊,以《信息素养教育中编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为题做了详细的分享。

8-04樊磊.png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樊磊

樊磊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并不是为了赶技术的时髦,而是为了让最有价值和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得到普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应贯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始终,不能仅依靠某些课程来达成。在新的课程改革面前,教育创新要立足于课标,始于教材、兴在实践、根植于评价。这当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创新,但重中之重是教材和课堂的创新。

陈斌:课赛结合模式可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新时代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做好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青辅协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委会委员陈斌以《课赛结合推动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为题,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说,人工智能革命对职业和劳动技能带来挑战,我们必须从心理和能力上适应快速变化。教育改革就是终身学习,我们必须重视创新,重视问题的求解能力。

8-05陈斌.png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斌

对于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教育,陈斌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应从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应体验信息时代的科学工程、人文艺术创新实践;三是应理解智能硬件驱动的现实世界;四是应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经典算法和典型应用;五是应学会让学生思考人工智能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陈斌希望通过课赛结合模式来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课本课程可以建立计算思维,培养信息素养;而俱乐部活动有利于校内、校外结合,实现跨学科的应用实践。而参加青少年智能编程类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自我表达的能力,并能得到外部的积极评价。

高永梅:教师要对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进行总体思考和定位

“人工智能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人工智能如何在医疗方面实现突破?如何学习编程?对于孩子眼中这些有关人工智能的问题,回归到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们就需要总体思考和定位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北京十一学校智能机器人课程首席、中国青辅协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委会委员高永梅以《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践路径》为题,结合本校学生们的疑问和兴趣,详细介绍了该校相关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

8-06高永梅.png

▲北京十一学校智能机器人课程首席高永梅

高永梅说,目前,她们结合一些现有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总结出了学生不同阶段人工智能课堂内容的一些思考。比如在小学的阶段,需要更多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点,让学生体验相关智能的应用。初中阶段,则要以高级计算思维培养为重点,以初步理解人工智能实现知识体系为辅。在高中阶段则应有更高的需求,比如应结合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讨论。她希望在人工智能教育大火之后,我们应该逐步冷静地、理性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应更多做好计算思维方面的主动培养。

与会专家在论坛科教圆桌对话环节,就“教授编程与人工智能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科研人员、科技企业如何助力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认为,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技教师身在其中要不断地学习,逐步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并且应具备较强地跨学科整合的能力,用教育智慧提升青少年创新。

 8-07科教圆桌对话.png

▲科教圆桌对话

8-08秦曾昌.png

本次专题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中国青辅协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委会委员秦曾昌主持。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58231号-1版权所有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Science Instructors, All Rights Reserved